一、【背景材料】
習近平說,到2035年,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可能的。中國有條件和潛力實現(xiàn)這一目標,但要將這些條件和潛力轉化為真正的增長,我們必須做大量工作,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新的發(fā)展模式。構建新的發(fā)展模式,就是要通過改革開放來激發(fā)結構性紅利,實現(xiàn)人均GDP到2035年達到中等發(fā)達國家水平的目標。不久前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呼吁構建新的發(fā)展模式,2021年,要邁出第一步,看到新氣象。
二、【解讀分析】
構建新的發(fā)展模式是大方向、大目標、大思路,需要具體化,使之成為企業(yè)和市場主體認同的東西。
第一,培育完整的內需體系,提高內需比重。中央政府“十四五”計劃提出加快培育完整的內需體系。主要考慮的是,根據(jù)投入產出表,中國的總供給和總需求是平衡的,但國內總供給大于國內總需求。從2007年到2018年,中國出口在最終用途中的比重大幅下降,從2007年的28%下降到2018年的16%,這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擴大內需戰(zhàn)略的結果?紤]到未來國際貿易增速可能放緩,要想保持相對穩(wěn)定的增速,就必須提高內需占總需求的比重,使內需的增長能夠快于總供給的增長,從而保持經濟的持續(xù)增長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表示,要繼續(xù)擴大內需,即利用內需的增長來彌補出口增長下降造成的供需缺口,促進國內總需求和國內總供給逐步平衡。同時,在保持出口總額穩(wěn)定增長的同時,也要增加進口,特別是消費品進口,實現(xiàn)進出口基本平衡。另外,以國內流通為主體是指整個國民經濟。不是所有地區(qū)、各級行政區(qū)、行業(yè)、企業(yè)都要以內需為主體,但高外向度的地區(qū)、行業(yè)、企業(yè)根據(jù)實際不一定要形成以國內流通為主體的格局。
第二,擴大居民消費,提高居民消費比重。擴大內需主要是擴大居民消費,提高居民消費在總需求中的比重。2007年,居民消費占總需求的比重為29%,2018年上升到32%,上升3個百分點。但政府消費占總需求的比重從10%上升到14%,投資需求從31%上升到37%。從消費結構來看,即政府消費與居民消費占總消費的比例,2007年居民消費占總消費的比例為73.3%,2018年下降到70.1%,而同期政府占總消費的比例從26.7%上升到29.9%。也就是說,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,我們一直在實施擴大內需的戰(zhàn)略,但主要是擴大政府消費和投資需求。雖然居民消費占總需求的比重也在增加,但增速不及政府消費和投資需求。因此,未來擴大內需的重點應該是擴大居民消費,使居民消費增長快于政府消費和投資需求的增長。當然,也要保持投資穩(wěn)定增長,相對降低投資在總需求中的比重,適度降低政府消費在總消費中的比重。
第三,增加居民收入,提高居民收入比重。擴大居民消費,居民必須有收入。從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來看,勞動報酬作為人均可支配收入主要來源在GDP中的比重從2007年的41%上升到2018年的52%?此圃谘杆俑纳疲屑毞治霭l(fā)現(xiàn),很多勞動報酬項目不屬于當前人均可支配收入,不能用于消費。勞動報酬包括職工享受的公共醫(yī)療保健和醫(yī)療保健費用、單位繳納的社會保險、住房公積金等。家庭調查顯示,2013年以來,人均可支配總收入占GDP的比重穩(wěn)定在42%-43%之間,比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低10個百分點左右。因此,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比例低是居民消費占總需求比例低的重要原因。因此,要擴大居民消費,必須優(yōu)化國民收入分配格局,增加居民收入,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在GDP中的比重,這意味著居民收入的增長要快于經濟增長。
第四,加強科技自力更生,提高自主可控技術的比重。改革開放以來,我國技術進步迅速,但技術進步主要是通過引進、消化、吸收和創(chuàng)新來實現(xiàn)的,自主可控技術的貢獻相對較小。目前,我國高新技術產業(yè)的生產高度依賴進口產品,主要包括廣播電視設備、雷達及配套設備、軟件服務、醫(yī)療儀器設備、電子元器件、儀器儀表、計算機等。這些行業(yè)的進口依存度相當高,也就是說如果出現(xiàn)“斷供”,對高科技行業(yè)的生產影響很大。因此,中央“十四五”計劃提出,要在中國現(xiàn)代化建設的大局中堅持創(chuàng)新的核心地位,把科技自力更生作為國家發(fā)展的戰(zhàn)略支撐。加快“卡脖子”領域科技研發(fā),確保產業(yè)鏈和供應鏈安全。
掃碼聯(lián)系華圖遴選老師,獲取各省遴選考試備考資料,考情分析,筆試面試題!
相關產品推薦:2025年遴選公務員筆試龍騰尊享班